令人眼界大開的糕餅小百科
看得到也吃得到的古早尋味指南
鳳梨酥、綠豆椪、鳳眼糕、米粩……你最喜歡哪一味?
苗栗肚臍餅、宜蘭藏金棗、花蓮唱片餅、彰化卦山燒……你嚐過了哪幾種?
台灣的美食世界聞名,但可有能媲美日本和菓子的糕餅點心文化?
不用懷疑,本書所呈現的糕餅世界不但將讓你經歷一趟口齒生津的懷舊旅行,還將讓你眼界大開,為台灣的糕餅文化感到稱奇自得。
這是第一本有系統整理台灣傳統糕餅點心的美食故事書。從文化意涵、歲時節慶﹑生活禮俗、藝術美感、口感滋味多角度探討台灣200多年的糕餅發展。其中,〈品味篇〉更從傳統米製點心、古早風味餅與地方特色餅三大類,一一數列最具代表性的五十多種傳統與創新糕餅,徹底從餅皮、內餡到包裝,由裡到外了解台灣糕餅的特色。
書中每種糕餅之後都清楚說明何處可以選購,書後並羅列超過60處推薦店家的相關實用資訊,讓讀者可輕鬆按圖索驥,尋訪、品嚐各種美味糕餅點心。
【自序】甜鹹之外的神奇滋味
曾有朋友告訴我,他認為台灣糕餅只有兩種味道,一種是甜的,一種是鹹的。我聽了不禁為台灣糕餅叫屈,但這卻是很多人對於台灣傳統糕餅的刻板印象。只是,身為台灣人理當知道台灣事,雖然我自己也很喜歡西式蛋糕,但卻更想了解台灣傳統點心,因為那份屬於在地的文化感情,吃在嘴裡總是更讓人窩心,而且令人感到驕傲。
過去十幾年來因為工作的關係,我幾乎跑遍台灣大小餅店,參與各式各樣的民俗祭典,吃到各色美味糕餅,神奇的是,每次都有發現新大陸的驚喜;不管是層次分明的餅皮,撲鼻而來的芬芳香氣,令人滿足的扎實餡料,還是印在點心上的美麗圖騰,彷彿每嚐一口,都讓我回到百年前的時空,感受飽滿的幸福滋味,而不單單只是滿足口腹之欲而已。
我不禁納悶,這種感覺從何而來?別人也有同樣的感受嗎?
於是,我試圖爬梳整理這種感覺背後的秘密,期待別人也能跟我一樣嚐到這些美妙滋味,了解豐富的文化意涵,進而體會前人高明的智慧與手藝。我相信在台灣生根茁壯的漢餅文化,足以在華人世界發光發熱,只是在這之前,除了糕餅師傅與店家的努力之外,得有更多人識貨才行。
五年前我辭去工作,至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進修,並以「台灣老餅鋪與傳統餅食」為題從事研究,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,我找到很多有趣的材料,也愈發現這個領域的博大精深。順利取得碩士學位後,仍覺得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持續挖掘。
因此,以這份論文為本,我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出發,整合餅店老闆所傳述的故事,嘗試書寫《台灣糕餅50味》,介紹傳統米製點心、古早風味餅、地方特色餅三大類五十餘種糕餅,並集結六十多家餅店資訊。書成之後,我發現糕餅最真實的滋味,其實還包括了餅店老闆的經營理念、老師傅純熟的技術,以及民俗廟會裡信徒們等著分餅的虔誠、官將們將餅掛在身上的莊嚴威儀;還有,我阿嬤嚐餅時的滿足神情,父母親提到糕餅時的眉飛色舞……,彷彿這些真實的情感與記憶,才是讓台灣糕餅充滿美味的神奇調味料。
也許有人初看此書會發出「這個餅我怎麼沒有吃過?」「原來那個餅是這樣來的啊!」的驚歎;也許有人會質疑「怎麼某某餅沒有出現在書裡?」「某某餅店為何沒介紹?」在此我必須說明,為兼顧糕餅文化與歷史演進,除了我個人偏好的推薦外,店家是否具備歷史傳承、指標地位以及口碑特色,就成了「哪裡買」資訊的選取標準。儘管力求台灣糕餅風貌的完整,但總難免有個人的主觀及搜羅不足之處,也歡迎所有愛吃餅的人不吝指教,並提供寶貴意見。
在本書即將付梓的尾聲,我高齡八十八歲的阿嬤過世,很遺憾她未能看到這本作品,關於她慈祥容顏品嚐肉餅的滿足模樣,將永遠銘刻在我心中。也十分感謝遠流專業編輯群的協助,有了他們的指點與包容,才有這本書的呈現,讓更多人可以和我一起分享這味美好的糕餅回憶,進而去體驗、嘗試台灣糕餅獨有的神奇滋味與飲食美學。
留言列表